文章来源:admin 时间:2024-02-04
1982年,许昌鄢陵的姚家村出了全县第一位万元户姚银钊。此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过去了4年,鄢陵花木产业萌出新芽。
从花农到花商,从卖花木到卖生态,从十万花农出鄢陵到引凤归巢建设“鄢陵花农”品牌,从花木产业一枝独秀到三产融合协调发展,鄢陵人历时半个世纪,书写了一段“老枝抽新芽”的生长故事。
2022年,鄢陵全县GDP为400.5亿元,有百亿级敷料产业集群,拟建成华中地区最大板材加工基地,水文化产业集群正在加速落地,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0.3%。近5年来,园林建筑业转型升级,文旅康养行业优势突出,三产比重有所上升。
“上世纪80年代,姚家村里有个农民把家里的树搬去外面卖,竟然换了300块钱,回到村里后,拿出其中的70块钱就操办了一场婚礼。”在鄢陵花木栽培发源地——姚家村,全国优秀农民工、姚家社区党支部书记姚春民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正是这个卖树的故事让全县人看到了希望。那几年,鄢陵花农们长途跋涉,将苗木贩运到全国各地,再将好的品种带回来培育,这份跨越南北甚至远达中国香港地区、法国的买卖让鄢陵花木声名大噪。
鄢陵花木起于唐,发于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代。早在唐宋时期,鄢陵花木就有了响当当的名号,花圃园中,林木葱茏,百花丰茂。
中原腹地的气候与地理条件,使鄢陵成为“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宋代皇家园林也在此建造,集聚了一批技艺精湛的花匠师傅,北京林学院编著的《鄢陵园林植被栽培》就记录了众多鄢陵花农的高超技艺。
上世纪中期,姚家村的几个老师傅仿效先辈重现“姚家花园”,从此拉开了“百万花农出中原”的大幕。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到市场化运作的规模种植,鄢陵县走出了一条花木栽培标准化、特色化之路。
“种花不如卖花,卖花不如卖景”,姚春民告诉记者,自1992年起,越来越多的花农不再只是走出去给别人种花,而是走出去承接园林造景工程,公司化经营欣欣向荣。
在北京首都大兴国际机场、山东济南立交桥四区、新郑市开发区一角,鄢陵绿化的风景俯拾皆是。
据鄢陵县花卉协会秘书长许会军回忆,“1999年是鄢陵花木发展的一个节点,鄢陵县委九届四次全会通过《关于全面实施”以花富县、依花名县“战略,加快建设花卉园艺大县的决议》,正式提出建设花木大县”。
两年后,第一届中原花木园艺交易博览会开始举办。此后的七八年里,鄢陵历届县委坚持以‘一张蓝图画到底’的决心发展花木经济,花木种植面积以每年5万—10万亩的速度增加。
2007年,鄢陵花木种植规模达40万亩,产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形成了花木生态经济产业带,逐渐涌现出优秀花木企业。同年,鄢陵中林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林园林”)来到鄢陵,用15年研发选育出“花量大、花色艳、抗逆性强”的“四季春1号”紫荆树,填补了我国北方地区无“观花”大乔木的空白。这一创新获20余项国内苗木大奖,并被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称赞为“在促进区域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的品种”。
在河南省紫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列着中林园林培育出的25个紫荆属新品种资料,据工作人员介绍,其中已有12个获植物新品种权,作为可观赏行道树遍布全国60余座城市。
近年来,在鄢陵县政府引导下,花木产业坚持用科技赋能生产、以市场调节产品,向“家庭园艺”的精品化之路挺进。一方面,校企合作盘活科研资源,稀有品种、优质良种频出;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了一批特色精品园;销售方式与时俱进,由在地出销向互联网营销探索,引凤归巢建设“鄢陵花农”地域品牌。
从工程苗到造型苗,从大型树木到中小微盆景,从服务各地绿化到走进千家万户,鄢陵花木产业紧跟市场需求,不断发展。
如今,鄢陵全县发展花木专业村120多个、从业人员21万人,注册登记各类花木企业、合作社2490余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企业16家,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160多项,实现了从育苗栽植、造型修剪到包装运输、工程养护的全过程、规范化技术覆盖。年销售额稳定在120亿元左右。
就这样种了几十年花木后,鄢陵人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家乡已是“中原之肺”,生态因产业更美。鄢陵这座“花木之乡”正式迎来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崭新课题。
多年的花木栽培,让鄢陵全域绿海深深,39.8%的林木覆盖率彰显生态发展优势。与此同时,我国苗木生产总量过剩和结构性供给不足的双重问题逐渐显现。在市场环境变化与行业内部同质化种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向高附加值的第二、三产业融合转型成了鄢陵可持续化发展的不二之选。
2015年,成立5年的河南金雨玫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金雨玫瑰”)在花木栽培的第一产业基础上,向下游投入资金研发香草精油萃取工艺,开创的草本护肤品牌已拥有8大系列、200多个单品。一朵普通的玫瑰在经过选花、浓缩、蒸馏、醇化等环节后成为天然精油、纯露,身价倍增。
“玫瑰的原料供应市场已趋于饱和,单一的玫瑰种植产业难以发展。”金雨玫瑰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整合一、二产业链优势后,金雨玫瑰实现了品牌化自产自销。这处亚洲最大的连片玫瑰种植基地之一,年自主提取各类纯香草精油、纯露分别达700公斤、50万公斤,早已不再向外供应原料。
在鄢陵县花溪大道金雨香草养老养生产业园中,玫瑰、洋甘菊、薰衣草等交替盛放,芳香引来游人;金雨玫瑰庄园酒店与香草温泉留下了游人,也走出了一条由单一种植走向产品研发、观光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平原林海、天然氧吧、优质水资源已是鄢陵名片。
“鄢陵创建了6家国家4A级景区,是‘首批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生态旅游发展劲头足。”鄢陵县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康养办主任刘洪民告诉记者,在“生态”理念指引下,鄢陵县以旅游+康养、森林+康养、医疗+康养等模式发展集休闲度假、保健养生、医养于一体的全产业链,66平方公里的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示范区有“一核一园七镇”。
金雨玫瑰不远处,就是唐韵生态旅游区。这一生态旅游区由唐韵樱花园和唐韵小镇两部分组成,规划面积1000亩。走进唐韵小镇,记者见到了唐韵生态旅游区的建设者郑红伟。
“我原先是做园林工程的,2010年在山西施工时碰到一个古村落拆迁,不忍心看到文化消失,就买下那些‘老房子’运回了鄢陵的樱花苗圃,慢慢地就从卖花木变成了卖风景。”郑红伟觉得,风景留下了,游客就来了,旅游产业就发展起来了。
正如郑红伟所说,把风景留下,鄢陵的旅游产业就此发展了起来,1小时交通圈可辐射3000万人,鄢陵正在建设全国一流的花木专业交易市场和中原地区知名的花木观光休闲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旅客1000万人次以上,稳定实现文旅综合收入40亿元左右。花木大世界、盆景文化村、新科梅园、百香果六村连建等一批重点项目即将落地。
起步不过5年的唐韵生态旅游区现已建成10座各具特色的园子,仅每年3月份的樱花节门票收入就有700多万元,是一个集养生养老、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康养综合体。郑红伟说,下一步,他还要将鄢陵有名的“板车剧团”戏曲搬进园子,完善各类旅游配套设施。
过去,鄢陵以树造景、以景促销,把景卖到别处去;如今,鄢陵以树为基、立足生态,把人引到自家来,文旅、康养两大特色产业初见雏形。
鄢陵县生态环境的蝶变不仅美了文旅康养,也兴了工业生产。20年前,鄢陵这片平原林海引来了医疗纺织龙头企业进驻,工业进入迅猛生长期。
“把工厂建在花园里是振德来到鄢陵的初心,”据振德集团相关负责人张瑞杰介绍,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在全国医疗用品行业排名前三,2003年通过招商引资来到鄢陵。基础敷料、手术感控、伤口护理等各类产品均有严苛的质量检验标准,因而对生产地的生态环境有着较高要求,经多方考察,最终落地在鄢陵这座花木之城。
2005年,河南用品有限公司正式运营。扎根多年,振德医疗已在鄢陵开设5家公司,并将70%的产能转移于此。鄢陵栽下“梧桐树”,终于引得金凤来。从无到有,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鄢陵工业迅猛生长。
截至目前,振德医疗已在鄢陵累计投资达50亿元,产业园区占地近千亩,带动了全县包括纺纱、织布、包装在内的100多家配套企业发展,以银基纺织为代表的纺织产业链趋于成熟,解决就业1万余人。以振德医疗为牵引的百亿级卫生敷料产业集群逐渐建成,整体产值近80亿元。
比医疗用品产业发展更久的是鄢陵县自有的家居板材行业。鄢陵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俊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鄢陵县的家居板材业由第一产业花木种植延伸而来,自上世纪90年代搭乘着花木资源的快车道顺势而起,依托“一区两园”载体,拟打造华中地区最大家居板材加工基地。
据李俊伟介绍,目前鄢陵县家居板材产业以广威木业为龙头,有企业1000多家,形成了以南林大科研转化基地为代表的板材木制品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预计2023年总产值突破200亿。
除龙头带动下的医疗用品产业集群、立足花木资源的家居板材产业集群外,年产值近20亿元的装备制造产业、以“陈化店高端矿泉水”为代表的水文化产业集群作为鄢陵县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进行全链条、多层次、一体化的产业转型升级。
2021年,鄢陵县第二产业产值在三大产业中占比40.1%,这座花木大县已在迅猛生长中积蓄出坚实的工业力量。目前,鄢陵县着力布局新兴工业,在前沿领域奋起直追。招商引资工作组赴北上广等重点区域广泛对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工业。
从单一产业起步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花木之乡鄢陵今颜胜昔朝。从全景生态迈向全域旅游,鄢陵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特色旅游休闲城市的步伐,也更加扎实。